永利集团的文化基因
我常常在想,一个企业能走多远,其实看的不是它赚了多少钱,而是它骨子里装着什么样的文化。永利集团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温润如玉的长者,不急不躁地在这片商业丛林里种着自己的树。记得有次在澳门街头看到他们的员工帮助迷路游客,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突然明白,这就是文化的力量。
像种树一样经营企业
你们知道吗,永利集团的管理层特别喜欢用种树来比喻企业发展。他们说急功近利的人总想着移栽大树,但真正懂行的人会选择慢慢培育树苗。这话说得特别实在,现在很多企业追求快速扩张,结果就像用激素催熟的蔬菜,看着光鲜却少了那份天然的滋味。
我认识一位在永利工作十多年的老员工,他说公司最让他感动的是允许试错的文化。有次他们团队尝试新的服务流程结果搞砸了,管理层说的不是"谁的责任",而是"我们学到了什么"。这种包容让创新真的能在土壤里扎根生长。
人情味才是最好的管理
说到企业管理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规章制度、绩效考核这些冷冰冰的东西。但永利偏偏把"人情味"放在首位。他们的食堂师傅能叫出大半员工的名字,保洁阿姨会记得哪个同事对哪种花香过敏。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,却像春雨润物细无声。
给员工安个家
永利在员工宿舍这件事上特别舍得投入。不是简单摆几张床完事,而是真的在打造社区。有次我去参观,发现他们宿舍楼里竟然有共享厨房、图书角,甚至还有个小小的菜园子。这种把员工当家人的做法,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说的"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"。
其实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谈员工关怀,但能做到永利这个份上的真不多。他们甚至会给员工家属发节日礼物,这种跨越企业边界的关怀,就像给企业文化注入了温度。
可持续发展的秘密
很多人觉得可持续发展就是环保啊、节能减排这些。但在永利看来,最重要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。他们有个特别有意思的"种子计划",不是种真的植物,而是培养员工。每个入职满三年的员工都能申请带薪学习,学什么都行,哪怕是和本职工作完全不相关的技能。
我听说有个前台姑娘通过这个计划学了插花,后来在公司年会上布置的鲜花景观惊艳全场。这种给员工成长空间的做法,就像在花园里既种玫瑰也种向日葵,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绽放方式。
老传统的新活力
永利特别擅长把传统智慧用出新意。比如他们把"师徒制"这个老古董翻新成了"成长伙伴计划",不仅教技能,更传递价值观。有次在员工休息区看到个老师傅在教年轻人泡茶,那种专注的神情,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看爷爷修自行车的模样。
现在很多企业培训都在用冷冰冰的线上课程,永利却坚持要保留这种面对面的传承。他们说屏幕永远传递不了手把手的温度,这话说得特别在理。
文化是会长大的
有趣的是,永利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就像孩子会长大,文化也在不断进化。去年他们推出了"文化实验室",鼓励员工提出文化创新方案。有个95后员工提议把月度会议改成户外徒步,居然真的被采纳了。
这种让文化活起来的做法,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橡皮泥,越是揉捏越有韧性。现在很多企业的文化还停留在墙上的标语,而永利的文化已经长成了会呼吸的有机体。
在变化中守住不变
虽然永利的文化在不断进化,但有些核心的东西始终没变。比如对诚信的坚持,有时候甚至显得有点"轴"。有次供应商送来一批略低于标准的物料,其实完全不影响使用,但他们坚持全部退回。这种较真劲儿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特别珍贵。
我觉得永利最厉害的地方,是懂得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。就像老茶农说的,制茶的手艺可以创新,但对茶叶的敬畏之心永远不能丢。
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个事儿。前几天遇到个永利的离职员工,他说虽然离开了,但身上永远带着永利文化的印记。这话让我特别触动,好的企业文化就像妈妈做的家常菜,味道会跟着你一辈子。